查看原文
其他

从玩儿开始,以无用告终 ——媒介、艺术及创新札记

2016-04-15 王可越 新思课



导语 


当代的重要课题有两个:思考媒介,以及再次思考媒介。

从社交软件、触屏,到手机摄像头、VR,媒介是我们时代最具体的伟大艺术,是创新的起点,也是戾气的排污口。

新的媒介(技术)往往从无目的探索——玩耍开始;在技术的鼎盛期,人类在技术中竭力延伸自我;最终,过时的媒介成为艺术。


一、 用煞有介事的游戏代替无所事事的焦虑





儿童不断游戏。塑造沙丘,然后推倒。他们乐在其中,对于失败没有太多沮丧。

玩儿,是人类的初心。消耗过剩能量,从事与生存不相关、甚至无目的行为。这些行为就是游戏——纯粹意义的玩儿。

“上帝保佑吃饱饭的人民”。从玩耍开始,创新也是吃饱饭的人类精力过剩的副产品。

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求,企图借助技术媒介向外投射。看得更远,走得更快,吃得更多。只要吃饱喝足,就会尝试向前——探索新梦,向后——保存往事。向前或者向后,都借助媒介之力——技术将人的欲求延伸,将“坑”挖大。

人类,用煞有介事的游戏缓解无所事事的焦虑。因此,即便不鼓吹创新,仍然会有创新发生。

不可计数的技术起源于游戏的冲动,而不是实际的需要。

十世纪的火药,最初只被用于节日庆祝;印刷术,首先被用来印刷佛经和节庆祝辞。电影与动画最初都是在咖啡馆吸引客户的杂耍。1877年的留声机只能吱吱作响,被认为是失败的原型。

创新的起点,从可有可无的探索开始。创新是精子,数以亿计,浩浩荡荡,盲目地寻求着陆点。最终成活的创新,既无目的,又合目的性。

社会有机体——商业、技术、文化……共同铺就受体的巢穴——等待并孕育偶然的胜利者。


二、蜡烛与毛笔的纯美



想当年,交通基本靠走,通讯基本靠吼,治安基本靠狗,取暖基本靠抖。

现如今,汽车当道,过时的“行走”转化为休闲、健身方式,”为走而走“就成了艺术。

有了麦克风扩音、无线电匣子,街头叫卖,歌剧式的大音量发声,都成了艺术。

从前小猫抓老鼠,老狗看宅院。而随着老鼠变少,城里人住进单元房,猫和狗脱离了功能,转化为铲屎官的艺术。

“取暖靠抖”,根本笑话一个。仍然靠抖来取暖的,肯定是小品段落,或“行为艺术”。

技术(媒介)以“玩具”的身份进入文明,以“镜子”身份发挥作用,以“艺术”身份收场。

玩具可有可无,镜子是用户化、工具化的。面对镜子,人们期待获得反馈,并在观看中自我投射。

报纸、广播、电视,都曾经是人类的镜子。

如今,手机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镜子。它是夜晚的最后一盏灯。手机屏幕里反射出的,是我们的自我欲望。

所谓“艺术”,是个比喻。当某种媒介技术摆脱了工具化的压力,反而演化为奢侈的稀缺。

笨重的蒸汽机车,喷涌的黑烟,演化成爱丁堡被熏黑的建筑底蕴,以及蒸汽朋克的美学。

马,曾经是成吉思汗统治世界的战斗力,骑士们的战友,如今,过时的骑马转化为贵族的生活美学。

毛笔、钢笔、书信,相继过时,相继成为“艺术”。

不再承担照明功能的蜡烛,演化为仪式化的格调道具。烛光晚餐,无用而讲究,意味着奢侈。

纯审美与纯游戏,都堪称“艺术的奢侈”。


三、老裸体不再淫秽,旧的淫秽成为艺术




一种新媒介解放了旧的。麦克卢汉金句有云:机器把自然变成艺术品(The machine turned Nature into an art form)

机器隔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,人因此获得了“为自然而自然”的审美能力。

在摆脱了“记录”的使命之后,肖像绘画、风景画,不再是扮演投射功能的“镜子”,他们最终成为艺术。

在历史上,多数肖像画的主人非富即贵,他们出资聘请最好的艺术家(比如戈雅、伦勃朗)记录自我的成就时刻,记载家庭的兴旺和幸福,他们希望看起来漂亮、有钱,有学问,同时要求艺术家掂量分寸,不至于过于嘚瑟。

十九世纪,摄影术解锁了纯美术的繁荣,绘画进化成为“为艺术而艺术”的“真正的绘画“。梵高、蒙克的肖像画并不是为了记录他人,而是表达自我。塞尚反复描绘自己的老婆,可是观众看到的并不是作为人的对象,而是光与色的静物。

过时的绘画,获得了解放,演化为个性与情感的表达媒介。

绘画无法“自我纯化”,需要借助其他媒介——摄影,使之过时。

家庭肖像不再担负叙事的使命,大批的肖像“成为”艺术品,他们被挂进美术馆、博物馆。

从波提切利到布歇,那些年为有钱人定制的私人女裸体,向公众敞开。

当更加淫荡的媒介出现之后,老裸体不再淫秽。旧的淫秽成为艺术。

艺术并非“技术含量”的累加。艺术的重要潜台词是“稀少”。供给不足,构成了奢侈的要件。

随着需求量下降,导致特定技术被边缘化。掌握的人越少,供应量越小,也就越昂贵。

过时的技术是奢侈的。


四、人越来越老,而技术越来越新



媒介技术经历了若干次大的变化:轮子、印刷术,蒸汽机,电话、互联网……

也不停发生小的更迭:对于电影来说,imax电影是媒介更迭。电影的全面数字化,多屏幕、触屏、VR等等亦然。

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命运总结:提升、过时、再现、逆转。

“电话”可以理解成“说话的电报”,“汽车”是“无马力牵引的马车”——人类通过新的媒介技术进入过去,“我们透过后视镜看现在。我们倒退走步入未来。”

媒介永存,形态更迭。如同,欲望永存,只是变更了出口。

借助新的媒介,新的技术,人的需求,不断借尸还魂。

向前:更快,更远,更多,人要获得更多经验,创作作品,发布社交动态,而让自己有“活得很值”的感觉。

向后:编造、记载,书写经验,留存名字,汇编知识,获得荣誉,让我们有”延宕死亡“的幻觉。

旧媒介,在新媒介之中消融,随即重生。新媒介是最佳的创新机会点。

创新的机会大量存在于媒介更迭的过程之中。大创新者吃肉,小创新者喝汤。

因此,永远不要小看玩具一样的新媒介。凯文凯利回顾了1994年的互联网,操作繁琐,运行缓慢,没人在乎玩具一样的“破烂”小玩意儿,abc.com没人愿意注册,大牌评论家斥责尼葛洛庞帝耸人听闻。而站在2016年,预言家们说:改变未来的创新还没有出现。

人越来越老,而技术越来越新。无论人,还是人的媒介,都需要开放更新。封闭形态的个体,等同于死亡。


五、不为了到达的奔跑



稀少且被尊重的“无用”,堪称“大用”。

走时准确、做工细致的瑞士手表,是典型无用的摆设。不过有趣的是,正因其无用,而成为奢侈的艺术。

某种工具“无用”之后,产量下降,淘汰率也会随之下降。

已经过时的事物,过时的速度不会加快。这也就是为什么:手机过时很快,而高级手表不会过时。

那么,无用之物,是否需要人性化的创新呢?

为什么要创新一个香炉?或者创新羊皮卷、金箔书?

京剧、皮影、五禽戏,都不需要创新。他们要被珍视,然后被淘汰。

当然,他们可以杂糅,改头换面,蜕变为新东西。

针对成为艺术的技术,商业则趁机进行稀缺化运作。

不再被砍伐的加州红树林,老虎、天堂鸟,都是人们追逐的稀缺。

人人都可以从事艺术——不再附着沉重功能的闲情。

人们不再使用他们,使他们解放。

所谓艺术,形成真的“长尾”。随着需求的小众化,受欢迎程度及供应量双双下降,但可以长久保存。

任何过去的东西都有可能重新流行,但视角已经完全不同。

骑马,不为了速度,不为了到达,而是为了骑马而骑马。

书写的目的,不再为了传达,而是书写本身。黑胶唱片的价值,是它发出的沙沙声,以及每听一遍都会耗损的缺陷。

让新的技术艺术化,没有别的捷径,只有等待。

摄影、电影等等所有二十世纪的新媒体,在几十年之后,都被接纳为艺术。

胶片摄影,肯定是一门艺术。因为不再生产胶片。时间会让一切变老。

让多的变成少的。技艺足够少,无人视之为必需品的时候,就开始出现了转化。


六、丰富而泥泞的数字乌托邦




很快,“现场”也会成为怀旧。透过电子媒介,人在非现场中经历现场,从部分中获得虚幻整体。

当虚拟成为主流。每个人配备虚拟设备,教学现场、演出现场、聚会的现场……会成为艺术。

事实上,现场已经成为艺术。音乐和表演现场,都被神圣化。

几十年来,无论杂耍还是小众文化,都被迅速“艺术化”。

朋克摇滚、动画片、独立电影、相声、二人转,广告招贴……他们所生存的土壤在迅速转化、消失。

当世界成为广告,广告也就逐渐走向消亡。

纽约时代广场,各种大屏幕的广告视觉轰炸,最终会成为令人激动人心的艺术。

摆脱了功能性的二人转、摇滚,在大众媒介的新平台上,语境转化,味道转化。

像素化的魂斗罗、超级玛丽、吃豆人,黑白电影、再版的无声片,四格漫画,唐宋传奇……都成为某种当代艺术。

人性是永恒的吗?人性的永恒性体现为喜新厌旧。

而视觉文化的当代,更需要的是迁移和杂糅。

通过生产迁移冗余的幻想,用技术杂糅,新的审美,被不断制造出来,提供给饱食终日,无聊且焦虑的用户。

在丰富而泥泞的数字乌托邦,所有时空的内容,最终会变成一坨富含各种维生素、钙铁锌的混合食物。

现在的人类热衷于互动和参与性,喜欢“涌向并横扫我们的感觉,很快使之饱和”。

不过,谁知道呢,新的媒介,是否会带来疏离感——“邀请我们一起去共度一个安静的夜晚”?




因此,思考媒介,让聪明的当代人不再相信本质。

一样的水流入不同的器皿而有了形态。别告诉我:米饭和米线本质一样,他们永远不会一样。米饭和米线——两种媒介,他们的形式差异,暴露了所有的本质。

我们的生活,及其包含的一切事物,都会呈现为迷幻而流动的状态,当我们开始定义一种媒介时,它几乎已经变质。从玩儿开始,以无用告终,这个过程越来越短暂。把握“有用”的中段,有助于成就一番事业,而懂得欣赏好玩和无用,却可以保持最高级的纯粹。


作者:

王可越,  中国传媒大学教师,博士,从事创新教学及艺术研究。

插图:Saul Steinberg


原创文章,转载及其他有关本微信服务内容的知识产权事宜,请联系d_thinker@sina.com


王可越撰写的其他文章:

9999把椅子,屁股下的创新

创新炼金术,孕育神奇的连接

我的观察之旅

火鸡与原始人的创新决断

有人夸奖你的作品很经典,请当作骂人话

50天50个设计挑战:走出去,让手变脏

设计思维,遭遇真实的世界

孙悟空, D-THINKER





每个人都有创造力

感谢您关注“新思课”
每周五更新内容
微信号:d_thinker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